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十年磨一剑,戏剧之城何以“绽放”?-微头条
2023-05-20 05:05:45 百度新闻

一个城市的戏剧张力能有多大?戏剧究竟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资料图】

4月20日,六十多岁的何先生在大宁剧院前登上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独有的“戏剧巴士”,当了回“剧中人”。看着化妆镜中精致的妆容和合体的西装,他的眼里闪烁着喜悦和快乐的光芒。

这一新潮的“打卡”体验,正成为不少市民关于戏剧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打破舞台的边界、打破演员与观众的边界,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戏剧走进群众,融入日常,让更多人感受到戏剧的魅力与城市的活力。

春暖花开时,满城皆戏剧。

据静安区文旅局数据显示,4月20日—5月8日,为期19天的现代戏剧谷轮番上演了300余场次的演艺活动;超2000组家庭参与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吸引逾5万人购票前往剧场观演……透过这组数据可以窥见,经过十余年发展,现代戏剧谷已然成为了戏剧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在游人如潮中,上海正破译、激活“戏剧+”带来的流量密码,也让文化艺术浸润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从戏剧大道到戏剧谷大本营,这里枝繁巢暖,引凤来栖。

市民体验“戏剧巴士”

在和煦的春风里,热爱戏剧的市民都有机会登上“戏剧巴士”这一流动的舞台,享受戏剧的魅力;更有遍布静安街区、商圈、公园等公共空间300多场次“全民参与、全城有戏”演艺活动,构筑起现代戏剧谷最亮丽的城市文化风景。

如今,耳熟能详的现代戏剧谷为何能在静安落地、扎根?追溯起来得从20年前说起。

2003年,当时的静安区政府意识到,只有7.62平方公里的静安区要在上海建设成类似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找准自身的发展坐标,除了有发达的楼宇经济还要有国际大都市的软性地标——文化。

由此,静安区成立了以上海戏剧学院为核心区的“上海戏剧大道”规划编制和工作推进机构。后因各种情况搁置,但为以后的现代戏剧谷建设打下了基础,并且完成了一些有意义的项目:拆除了上海戏剧学院沿街围墙,建成开放型公共空间,改造了上戏实验剧院;引进了莎士比亚、雨果、易卜生、奥尼尔等十几座铜像;拆除了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沿街几十家商铺并开辟成广场;建立了戏剧虚拟实验室、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等。

直到6年后,2009年3月,上海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现代戏剧谷在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成立,这是以戏剧产业为特色的功能型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是上海市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现代戏剧谷在原来“戏剧大道”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以美琪大戏院为起点,经百乐门至华山路上海戏剧学院,途径20多家各类剧院获演出场所,呈宽约500米、长约2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s”形带状街区,吸引了不少演艺界创作精英纷至沓来。

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戏剧大道”经验积累、国际商务氛围浓郁……在静安诞生的现代戏剧谷发挥优势资源,曾与美国百老汇倪德伦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组建合作联盟;引进孟京辉、田沁鑫、张瑞文、李国修、赵志刚、张军等戏剧艺术工作室、艺术工坊入驻现代戏剧谷,通过这三个层面开展戏剧演出。

2021年,静安首次提出了“戏剧谷大本营”这一剧场文化概念,其所在地为静安区文化馆,“戏剧巴士”也正是从这里驶出。这里为市民搭建了一个深入交流的空间,将宏大凝于方寸之中,将人生百态聚于人潮错落之间,各地奔赴而来的戏剧迷们相聚于此。这里也承载了戏剧谷“始于剧场,却不止于剧场”的众多功能。

诞生、首演于现代戏剧谷

“上海出品”与“经典”握手,为文化续航

历数往届的开幕大戏:2018年的《平凡的世界》、2019年的《追梦云天》、2021年的《辅德里》到2023年的《活动变人形》,从这些各异的舞台呈现中,既有对“现代”的拥抱与展望,亦不乏对“历史”的回望与凝视。

2023年开幕大戏《活动变人形》

今年的开幕大戏《活动变人形》厚重而思辨。在160分钟的展演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散去,在演员一遍遍的谢幕中,仍给予阵阵热烈的掌声以示敬意。

“演员的爆发力、台词的密集度、舞台光影的折射加重了这部剧的‘宿命感’,那句‘人活着就很不容易了,咽口气都这么难’好似一句咒语,道尽了人生始终无法挣脱的一些影子。”戏剧发烧友rokey观演后在朋友圈感慨不已。

今年现代戏剧谷期间,上海戏剧学院特别推出了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毕业大戏、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以及上戏师生共创剧《死亡变奏曲》两部作品展演。其中,《死亡变奏曲》改编自挪威作家约恩·福瑟的同名经典作,为首次对外公演。

话剧《春风十里不如你》改编自作家冯唐创作的小说,此次在现代戏剧谷实现了上海首演。“上海的观众是爱戏剧的、懂戏剧的!”导演杨佳音希望,青春的炙热欢腾真挚地在舞台上与观众一起分享,共同期待一场完美的青春邂逅。”

现代戏剧谷海报

据静安文旅局统计,4月20日—5月8日期间,23部剧目在8大剧场展演73场次,上海首演作品超过85%,原创作品、文学改编舞台作品以及女性创作者作品比例较往年都有增量,优选3部国外剧目率先登上现代戏剧谷舞台。

记者了解到,首演,首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演出机构和艺术家在当地日后的口碑。因此往往意味着艺术和艺术机构对一座剧场、一个文化品牌乃至一座城市的认可。

“在现代戏剧谷的演出有别于其他的巡演。”《樱桃园》导演王媛媛认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集中了目前在中国比较积极的,并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人物。这些导演汇集在此,用各自的作品跟彼此交流,跟观众交流,用戏来推广各自的戏剧观念,“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梁认为,“上海出品”与经典“握手”,并非对原作亦步亦趋式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充分发挥经典作品的源头活水价值,打造新的时代精品。

此次现代戏剧谷期间,“上海出品”集中发力,既能提振上海乃至全国戏剧产业的发展信心,也能通过“最上海”的方式进一步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上海出品”杂技剧《战上海》,其首演正是在现代戏剧谷。

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简平认为,《战上海》这部创意十足的剧目使“杂技剧”成为一种被观众认可的艺术范式,其原创性不言而喻,遂成追逐风潮。另外,舞台剧《繁花》、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等同样都诞生、首演于静安。在简平看来,静安已然成为“上海出品”中戏剧创作名副其实的大本营、出产地。

城市即舞台,全民皆入戏

释放城市文化力,构建美好生活的“诗与远方”

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正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今年4月,上海静安以“戏剧”之名,面向社会发出一份诚意满满的 “春天之约”:这个春天,来静安用戏剧点亮生活,用戏剧、爵士乐、咖啡的“出圈”混搭发现更多的美好。

户外表演-默剧

这份邀约以及三大节庆品牌联动,正契合了2023现代戏剧谷的年度主题——“汇”:汇聚国内外经典精品剧目展演;汇集社会各类公共空间、城市秀带、演艺资源等;汇合“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可见,“万物皆可跨界”成为了一种新现象。文化产业的延伸合作,也正不断突破行业壁垒,全力释放一座城市的文化力。

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如何为人民构建美好生活的“诗与远方”,如何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心向城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公布过答案——真正让人对城市心生向往、心有所归的恰恰是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经过十余年的日积月累,戏剧已深入人心。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众说纷纭,谈体会谈感悟。网友“搬砖没理想”说道:“《家客》是我最喜欢的戏,舒展自然。虽然吵吵闹闹,但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把一切恩恩怨怨都融汇于无声中,展现出更多的是体谅、笑声、感恩与和解。”网友“剧院张三”认为,《喜悦》是今年最为震撼的引进剧之一,并强烈表示将二刷此剧……

城市即舞台,全民皆入戏。网友们的分享,让这一理念有了最为生动、形象的诠释。

“从现代戏剧谷出去的每张票,静安区人民政府都补贴。”

静安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是上海十大文化品牌之一,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以静安生动实践,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区样本”的一个范例。今年,静安区继续推出了文化惠民票价补贴,给予所有剧目每张演出票多达30%的票价补贴,确保各场次最高票价不超过600元,让观众少花钱、看好剧、多看剧。

近年来,静安区文化馆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市民剧场”为契机,不断提升上海中心城区戏剧文化魅力与影响力。今年初,“戏剧谷大本营”静安文化馆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儿童青少年戏剧艺术普及推广中心”,这也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的单位。

戏剧是舞台艺术,也是大展示、大美育平台。在上海静安,无论是舞台上下、剧场内外、街区社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参与的样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戏剧节所具有的欢腾场面,符合人类的社会性精神需求,并将通过节日庆典最终成为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凝聚成为一种文化。”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认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举办十多年,以创新精神勇立潮头、引领风尚,这已经足够影响一代人,久久为功必将成为城区的集体记忆。

因为戏剧,所以上海。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