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主旋律,常熟潜心挖掘“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六美集大美,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春到常熟再“读”江
(资料图)
□苏报记者 顾志敏 商中尧 陈洁
“咕咕,咕咕!”随着头鸟振翅高飞,顿时万鸟齐飞、万鸟争鸣,霎时染白江岸半边天。
春暖花开,常熟望虞河长江堤岸边,站在常熟螺蛳湾休闲文化园外的亲水步道上,水流河泊纵横,绿荫环绕,四周临江赏景好不快哉。
长江常熟段,扼长江黄金水道咽喉,坐拥40多公里长江岸线。这里是生态边缘效应最强烈的区域,是太湖流域与长江的交汇节点,肩负着全流域生态涵养、生态系统信息能量交换的重任。
走基层,踏江堤,进村庄,入企业,看港口,触摸常熟生态优先、绿色协调的高质量发展脉动。
在这里,碧水、蓝天、净土融入城市肌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交响乐遍响水乡福地;绿色低碳生态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伴随滚滚江水昼夜高歌。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叠加交融,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这是常熟独特的节奏与韵律。
从“净水方法论”
到“生态治理观”
码头泊位岸电覆盖率100%、绿色照明占比100%、船舶生活污水市政管网接入率100%……这是常熟亨通港务有限公司创建的码头,也是常熟港首家成功创建的省绿色港口码头。
新建4个初期雨水收集池及相应配套设施,实现污水接入管网处置、达标中水回用……这是新泰港务码头,也是常熟港首家实现码头及堆场区域雨污水零直排功能的公用件杂货码头。
路径各不同,目标一致:港口发展要绿色,码头作业要低碳。
对辖区4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常熟有着强烈的守土责任,一码头一方案,推进沿江港口企业码头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取缔非法排污口15个、整治提升46个,巩固长江水污染源头治理成果。
力道汇聚于一点,用劲却在于全身。常熟市发改委副主任周晓丽说,在常熟,长江大保护不是沿江区域的单打独斗,而是全域生态环境提升的联合作战。
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常熟在协同发力的运劲法则中,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长江大保护。
有“净水方法论”——
江苏中法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城东水质净化厂东北隅,一处跌水式中水景观湿地景色秀丽、生机盎然。处理合格的尾水通过中水管道进入此处,顺着石阶逐级跌落而下,临水种植着黄菖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等植物,鸟类、鱼类相栖而生,尾水通过地表渗流的方式补充白茆塘、大滃江水源,实现工程水向生态水的转变,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以城东水质净化厂为节点,常熟实现污水处理系统连通化。通过外围泵站的切换,城东水质净化厂能与城西、城北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互通,提升污水处理厂停运时的应急处置和防范环境风险能力。
更有“生态治理观”——
常熟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瞿文明介绍,常熟把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突破,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在全国率先试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9.5%,沿江一公里区域3446户居民生活污水实现100%收治。
2018年,常熟编制沿江生态经济圈规划,在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铁黄沙半岛为核心的沿江生态经济圈,以虞山、尚湖为主的生态核心圈,以昆承湖、沙家浜、南湖为主的生态涵养圈,同步推进望虞河、海洋泾、常浒河三条绿色廊道建设,构建由三大生态圈和三条绿色廊道组成的“三横三纵”市域大生态格局。
从治水实践到流域共治,临江有亲水步道,可观潮涨潮落;江滩有生态湿地,可迎冬迁候鸟;城内有美丽河湖,可享诗意生活,可观可感的场景,是常熟长江大保护成果的生动注脚。
从“处一隅”到“谋全局”
常熟北部、濒临长江,15.02平方公里的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是全球产业链最长、聚集度最高的氟化学工业园区,园区内近60家企业,大多是用水大户。2021年11月,产业园通过省级验收,成功创建全省首批节水型工业园区。
用水与节水,看似矛盾对立的二元,在这座产业园实现和谐共生。密码就藏在一张“扇面”里。
从空中俯瞰,产业园错落有致的厂区里,一把由方格拼成的巨型“扇面”镶嵌其中。这是产业园的水处理生态湿地中心,5.9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调节池、垂直流滤床、生态塘、表面流、饱和流滤床等,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协同作用净化低浓度废水,日处理规模达4000立方米。
用水大户扎堆,却遵循节水优先原则,这张“扇面”里暗藏的,不仅是一座产业园兼顾发展与保护的“秘密武器”,更是常熟统筹生产与生态的独特思考。
治一隅,胜一隅。然而,独善一隅未必能谋定全局。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态环境的全局性效应正越来越显著。常熟的雄心绝不止于一隅。于是,从沿江到全域,一阵阵转型升级之风劲吹常熟大地。
结合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落实“一图一表一方案”,促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完成拆旧签约5463亩、拆除3149亩,原地盘活8783亩;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培育库,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产品)21家,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链条、重点企业,精准招商;数字经济、氢燃料电池、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大局,加快推进“苏州·中国声谷”片区、苏州高铁北城片区等“六大重点片区”建设,助力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一场场绿色赋能、向“新”而行的产业转型,为常熟冲破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增长迷思,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找寻到清晰的出路。
远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望江大道,阳春三月,樱花满枝,而这条大道的美,不光是繁花入眼,更来自于一路的缤纷炫目——
路一侧的江南印象商业街人流攘攘,烟火气十足;拔地而起的文体中心功能齐全,气势不凡;体育公园、廉政公园、生态公园如三颗明珠紧密相伴,增光添彩;抬眼观瞧,新经济总部大厦熠熠生辉,“苏州·中国声谷”遥遥相望……
谁承想,昔日这条望江大道沿线,重化工企业密集“布阵”,砂石、建材码头绕岸排开,通江河道沿线低效落后产能连点成线。
2020年,常熟经开区对辖区隆晟工业坊内31家能耗高、效益低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水洗企业实施清退,引进生命健康、5G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年,“苏州·中国声谷”横空出世,重大项目纷至沓来,成为常熟沿江经济板块上的新名片。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说,常熟将始终围绕构建绿色发展的创新美业目标,传统产业抓转型,新兴产业提增量,特色产业谋变量,让“绿”与“富”的共赢在常熟成为现实。
从“山水最江南”
到“招待十六方”
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就在江边。
这里有一名刚满30岁的“鱼爸爸”严御诚,他会帮鱼按摩、改造鱼池、设置科普课堂。“很多时候都是好心的渔民送来搁浅的濒危鱼类,我救治好它们,再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孩子们讲述救护鱼儿的故事。”在严御诚看来,这是一种传承,希望守护野生动物、保护长江的精神能够永远传递下去。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常熟昆承湖湿地嬉戏逗留,7000余亩芦苇、水草、杨树等自然生长植物群落,216种鸟类,62种鱼类,96种湿地植物,58种浮游生物……每一个在常熟沿江“安家”的生物,都成了这里最好的“环评师”。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常熟这座千年古城素有“世上湖山、江南福地”的美誉。
近年来,常熟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速推进美丽常熟建设,绘就一幅“青山如黛、碧水如镜、蓝天常在、净土丰饶”的水韵江南新画卷。
常浒河、海洋泾、盐铁塘与长江边滩之间,有一块27.93平方公里的区域被称为“问村小流域”。通过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生活污水收治、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河湖基本功能全面恢复、生态空间基本修复、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管护机制提质增效。
从单条河道整治转变为集中连片治理,“问村小流域”基本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展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碧水绕村、古香古韵的江南诗画水乡风貌。
这片生态小流域所在的李袁村,是常熟“六美集大美”发展理念落地成景的典型样本。
串联海虞、梅李、碧溪等沿江三镇(街道),常熟以生态匠心建成“两湖两线”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长江沿线典范。全域推进的“千村美居”工程,四年来共建成“千村美居”村庄3041个,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美丽乡村3456个,美丽乡村建成率达73%。
一城山水,自在生活。
8个字道出了常熟这座城市人与山水、文化最深度的共鸣。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生态常熟不仅让发展更有温度,也让幸福更具质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绿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常熟未来的发展图景已“绿意盎然”。这片“山水最江南”的热土,正“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向“城市合伙人”发出热忱的“春天之约”。
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表示,常熟将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工作总基调,以打造更高品质“江南福地”和“美丽常熟”建设为目标,努力实现江与人、江与城的“双向奔赴”,描绘“六美集大美”、山水人城和谐相处的崭新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