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尘 超尘
——纯粹清澈乃艺术之魂
(资料图)
文丨黄迎宏
王超尘,1925年出生于湖南津市。其隶书艺术以雄浑豪迈之气,方正雄壮之形,拙巧率意之质,写国家图强之势,抒郁勃灿烂之情。镕秦铸汉,揽古恰今,创造了当代隶书艺术高峰!深得业内外共仰,海内外共尚。出版有《王超尘书法集》《王超尘书法》《大美超尘》王超尘书《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简称“三记”),2015年获中国书协终身荣誉奖,2022年获湖南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先生既无高贵富厚的家世背景,亦无尊显耀眼的社会地位,纯以个人书法艺术之张力,成为当代最杰出的书法艺术大家之一,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现象。
潜心于艺的纯粹专一
王超尘先生幼时就读于教会办的幼稚园与小学,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且天资颖慧,其习字与绘画作业常被当作模板“传观”。及长,有幸随孙世灏、张一尊两位大师级的艺术家习画,耳濡目染,埋头绘事,逐渐养成了怨而不怒、奋而不争、手巧言少、含蓄蕴藉、淡泊雅致的个人品格。
1949年,先生受友之邀,到长沙艺芳女中附小担任美术老师。在张一尊、邵一萍两位老师的提携下,先生的画艺在解放初期的长沙崭露头角,并调到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后因身体原因转攻书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书法的资料极为匮乏,先生从省图书馆一本本借阅,心摹手追,而达遍观群碑,特别喜欢的名碑名偈,则借回家中,双钩摩习,反复玩味,领悟汉字隶变之迹、结构之巧、用笔之妙、取势之绝、造型之拙,旁及三代周金文字以溯其源,此等深入,非潜下心钻进去是不能至的。这种潜心表现为笔墨的纯粹,观其书无一字无出处,无一笔不汉风,无丝毫庸俗之气。而其专于隶书一体,达集大成创新貌之境,温润典雅,古厚醇和,难能可贵。
厚积薄发的灵性颖悟
隶书始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朝成为官书。其后式微,直到清代包世臣、康有为倡导尊卑抑帖,方与篆书一同再度复兴,传世名家辈出。从文字学的角度而言,隶书改造篆书,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繁为简,是汉字字形发展过程中革命性的衍化,它上承先秦古文字,历数百年“隶变”过程,而至东汉成熟,并形成了遒劲凝练如“礼器”、飘逸秀丽如“曹全”、工整精细如“华山”、厚重古朴如“张迁”和“鲜于璜”、奇纵恣肆如“石门”与“ 西陕”等众多成熟风格,给后来学习隶书者以取之不竭的养份和无尽发挥的空间。
然而,如何进入?如何取舍?如何统一为个人风格?如何以笔墨表达时代与情感?都是由每位后学者的灵性、悟性以及勤奋度决定的。王超尘先生以其笔墨向我们作了示范性诠释。其隶书整体面貌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是以笔正字方造势的端仪俊雅。字字端庄,笔笔中锋,每字或1:1取正方,或4:5取横势,且大小一致,高超处在线条的粗细、笔画的断链、墨色的枯润变化。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朝临·夜读》联、斗方《踏平坎坷》等等,尤以单独出版的“三记”最为代表。
二是以有纵无列造险的瑰玮拙巧。以先生20世纪80年代早期所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摘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为分水岭,先生之创作由成熟而臻化境:造险化险,复归平正。极尽其识睿、彰其才华、显其慧巧,行笔跌宕而直达胸意。如《李太白游洞庭诗一首》《三国演义序词》《王国维诗晓步》等。
三是以笔墨写意造境的从心所欲。这类作品的主要特征是用笔用墨醇熟、肯定,行笔豁然畅意,以隶为主,杂以篆、行、草字,甚至简体字、标点符号也流于笔下,通篇章法随字形、文意,节奏自然,浑然天成,逸趣横生,直达孙过庭所描绘的“通会”之境,逸品迭出。如《李叔同送别》《苏东坡词句我欲乘风归去》《郑板桥钓鱼歌》等等。
时代脉象的笔墨律动
元代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苦瓜和尚石涛在其《画语录》里说“笔墨当随时代,尤诗文风气所转”,二位先贤所言共同指向笔墨应当表现时代精神。
清代复古之风盛行,在书法艺术上“尊碑抑帖”论占据主流,碑书得以张扬,篆隶得以复兴。总体审美趋向追求厚重、质朴、古拙,用“清人尚质”可以概括。民国以降,国人奋于晚清积贫积弱被列强霸凌瓜分之苦,加之连年战乱,奋发图强成为时代最强音!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则为追求雄强、雄浑、雄厚。故“今人尚雄”。明白如上审美沿革,方能真正读懂王超尘先生书法艺术。
首先,先生从《鲜于璜碑》《西陕颂》《郙阁颂》《好大王碑》等风格接近的碑刻中,提炼出字形方正、线条刚劲、起收凝练、势张力蓄之美,奠定雄浑、雄强、雄厚为基调的主要风格,字字如雄兵,聚成作品似排兵布阵,威仪雄师,阳刚堂正,生排山倒海之势!内心追求的是表现民族在不断强大!无论鸿篇巨制,抑或条幅斗方,件件无不震撼人心。
其次,先生审美思想并非一味求雄,而是雄中寓巧、雄中寓奇、雄中寓拙、雄中寓妙。结字突破单个汉碑之藩篱,而“绝异于常理、常法、常情、常形”,这得益于先生真正打通了隶变过程中汉字隶化与汉人风骨的内质,故而在结字的断链、转折、挪让、简化等方面,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无不达前人所未达,令后学所叹止。
其三,先生善于用行笔的节奏、线条的粗细、濡墨的枯润、字形的大小,甚至诸体杂厕,以纯熟、轻松、酣畅的墨韵,写出心中的灿烂,不仅笔精墨妙,而且留白处亦佳,如同篆刻艺术“计白当黑”的章法之妙,尤其抛却字形字义章法结构等因素,仅欣赏其用点的变化,真乃灿若星辰,广袤无垠,而又心手双畅,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于饱历战乱之苦的先生而言,亲身体验了国家由弱变强的过程,他的作品由沉雄、雄浑而欢欣、灿烂,笔墨的律动切实地表现着时代的脉象。
清静醇和的字品人格
王超尘先生潜心于艺,深居简出,养成了沉静、温润、谦逊、热情的品性。转攻书法后,沉浸于湘图馆藏碑刻,秦诏汉碑,终日摩挲,逐渐悟与汉贤通,熔炼出具有显著个人风格的“超尘隶书”,改开初期,艺术迎来新生,1980年“超尘隶书”便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四十多年来的中国书坛,可谓热闹非凡。然而,先生依旧深居简出,在“超尘隶书”世界里不停地耕耘,仿佛闹市隐士。先生为人友善谦诚,尽管慕名求字者越来越多,只要不过分,一般尽量满足。对待学生示范为主,循循善诱,从无要求,真可谓“立德修身行仁”之品格,体现在日常的具体言行中。
先生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题写碑匾、招牌、对联等超过百件,著名的有岳麓书院的“赫曦台”“湖南烈士公园”“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等,为各种展览、国内外各地友人作书题字不下千件,而这些都是精心之作。同时自己有意留世和出书的作品亦在五百件左右,包括“三记”。
“超尘隶书”在先生的不断耕耘下,从笔法、墨法、章法、结构、气韵等方面,不断丰富、补充各种意料内外的元素,尤其是人生阅历的植入,那些被视为“草隶”间夹着个别篆字、草字的作品,字字仙风道骨,幅幅逸气飘飘,清静醇和到常人所未至。
先生常摘《菜根谭》句书之以养心,摘《黄帝内经》句书之以养身,书联“清闲亦满足,自修无尽时”以自勉,以人格养字品,人“超尘”名“超尘”字亦“超尘”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这片具有厚重楚文化历史的土地上,先生创造了“超尘隶书”书法艺术高峰,进一步挖掘、弘传、吸收其艺术营养,有待识者共襄!